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忽略身體發出的一些細微信號。然而,有些信號卻如同交通燈的「黃牌警告」,一旦亮起,就意味著潛在的危險,需要我們立即警覺。其中,黃疸 眼球的黃染,無疑是這樣一種不容忽視的重要信號。當親友或自己照鏡子時,發現眼白(鞏膜)不再是健康的瓷白色,而是帶上了令人不安的黃色調,這往往是身體在告訴你:體內的膽紅素代謝可能出了問題。
「小黃人」是動畫片里可愛又充滿活力的形象,但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一個人的眼球甚至皮膚變成了「小黃人」的顏色,那絕非可愛的象徵,而是疾病的預警。尤其當黃疸 眼球黃染出現時,它直接指向了體內的膽紅素水平異常升高,而這通常與肝臟、膽道系統或血液系統的問題息息相關。本文將帶領您深入了解黃疸的奧秘,從眼球黃染這一典型症狀入手,層層剝開其背後的醫學原理、常見病因、危害,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眼球發黃:身體正在向你發出「黃牌警告」
為什麼黃疸會首先表現在眼球上?這要從膽紅素的特性說起。膽紅素是一種黃色色素,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分解的產物。正常情況下,膽紅素經過肝臟的處理,隨膽汁排出體外。然而,當肝臟功能受損、膽道阻塞或紅細胞大量破壞時,膽紅素就會在血液中積累,導致皮膚、黏膜和鞏膜(眼白)發黃,這就是黃疸。鞏膜之所以最先出現黃染,是因為它富含彈性蛋白,對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且表面血管豐富,血液中的膽紅素更容易滲透並沉積於此。
眼球黃染是黃疸最典型、最容易被察覺的臨床表現之一。與皮膚黃染相比,眼球黃染往往出現得更早,也更容易被肉眼識別,尤其是當光線充足時。因此,一旦發現自己的眼白不再潔白,而是泛黃,即使沒有其他明顯的不適,也應立即引起重視。
提及黃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肝病。這確實是黃疸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但並非唯一。黃疸的發生機制復雜,根據膽紅素代謝過程中的不同環節受損,醫學上通常將其分為三大類:
肝細胞性黃疸:這類黃疸是由於肝細胞受損,導致肝臟攝取、結合和排泄膽紅素的功能障礙。常見的病因包括:
病毒性肝炎: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尤其是急性肝炎發作期,肝細胞大量壞死,導致膽紅素代謝障礙。在中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許多慢性乙肝患者在急性發作或病情加重時,會出現明顯的黃疸。
葯物性肝損傷:某些葯物,如抗結核葯物(異煙肼、利福平)、非甾體抗炎葯、某些中草葯(如含有馬兜鈴酸的葯物),可能會對肝臟產生毒性作用,引起肝細胞損傷,導致黃疸。例如,不規范服用感冒葯或濫用退燒葯也可能引起葯物性肝損傷。
酒精性肝病:長期大量飲酒會引起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這些疾病都會損傷肝細胞,影響膽紅素代謝。在中國,酒文化盛行,酒精性肝病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由於免疫系統攻擊自身肝細胞,導致肝損傷。這類疾病雖然相對少見,但病情往往比較頑固。
肝硬化:無論是病毒性、酒精性還是其他原因導致的肝硬化,肝臟結構和功能都已嚴重受損,肝細胞代償能力下降,很容易出現黃疸。
肝癌:肝臟腫瘤,尤其是原發性肝癌或肝內轉移癌,可以直接破壞肝細胞,或壓迫肝內膽管,引起黃疸。
梗阻性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這類黃疸是由於肝內或肝外膽道系統阻塞,導致膽汁無法正常排出,膽紅素逆流進入血液。常見的病因包括:
膽總管結石:這是梗阻性黃疸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膽囊內的結石脫落進入膽總管,或原發於膽總管的結石,堵塞膽汁排泄通道。例如,許多中老年人因飲食不規律或高脂飲食,容易形成膽結石,一旦結石「跑」到膽總管,就可能引起劇烈的膽絞痛和黃疸。
膽道腫瘤:如膽管癌、壺腹部腫瘤等,這些腫瘤會壓迫或侵犯膽管,導致膽汁排出受阻。胰頭癌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胰頭緊鄰膽總管末端,胰頭癌往往會早期壓迫膽總管引起黃疸。
膽道蛔蟲病:在一些衛生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膽道蛔蟲病仍是引起梗阻性黃疸的原因之一。蛔蟲鑽入膽道,造成阻塞和感染。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這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導致膽管慢性炎症和纖維化,最終引起膽汁淤積。
溶血性黃疸(肝前性黃疸):這類黃疸是由於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導致膽紅素生成過多,超出了肝臟的處理能力。雖然肝臟本身功能正常,但過多的膽紅素仍會引起黃疸。常見的病因包括:
遺傳性溶血性貧血:如地中海貧血(在我國南方地區較為常見)、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等,患者紅細胞壽命短,易被破壞。
獲得性溶血性貧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葯物引起的溶血、輸血反應等。例如,因輸血不匹配而引起的溶血反應,可能在短時間內導致嚴重的黃疸。
某些感染:如瘧疾、重症感染引起的敗血症等,也可能導致紅細胞大量破壞。
黃疸不僅僅是皮膚和眼球變黃那麼簡單,它往往是更深層次疾病的「冰山一角」。如果不對黃疸進行及時診斷和治療,其潛在的危害可能非常嚴重:
原發病的進展:黃疸本身不是獨立的疾病,而是某種疾病的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原發病,如肝炎可能發展為肝硬化、肝癌;膽道梗阻可能導致膽管炎、肝膿腫甚至敗血症;溶血性疾病可能導致嚴重貧血和多器官損傷。例如,一個由胰腺癌引起的黃疸,如果未能及時發現和治療,腫瘤會持續生長,最終危及生命。
膽紅素腦病(核黃疸):在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中,膽紅素水平過高可能透過血腦屏障,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導致智力障礙、聽力喪失、腦癱等嚴重後果。雖然成人發生膽紅素腦病非常罕見,但在極高水平膽紅素血症時,仍需警惕。
膽汁淤積相關並發症:長期膽汁淤積會導致脂溶性維生素(A、D、E、K)吸收障礙,引起夜盲症、骨質疏鬆、凝血功能障礙(易出血)等。此外,膽汁淤積還會引起皮膚瘙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情緒低落、失眠等問題。
肝功能衰竭:嚴重的肝細胞性黃疸,如果肝臟損傷持續加重,可能導致急性或慢性肝功能衰竭,這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狀況,需要緊急醫療干預,甚至肝移植。
一旦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黃疸 眼球黃染,無論程度輕重,都應立即就醫。切勿自行判斷或拖延,因為這可能是嚴重疾病的早期信號。那麼,就醫時應注意哪些事項,又會進行哪些檢查呢?
就醫前的准備:
記錄症狀:除了眼球黃染,留意是否伴有皮膚瘙癢、尿液顏色加深(像濃茶或醬油色)、大便顏色變淺(像陶土色)、乏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痛、發熱等症狀,以及這些症狀的出現時間、持續時間、變化情況。
告知病史:向醫生詳細說明既往病史,如是否有肝炎病史、膽結石病史、輸血史、葯物過敏史、家族遺傳病史等。近期是否服用過什麼葯物,包括處方葯、非處方葯、保健品或中草葯。
近期飲食和生活習慣:是否大量飲酒、熬夜、有無不潔飲食史等。
就醫時可能進行的檢查:
體格檢查:醫生會仔細觀察您的皮膚、鞏膜黃染程度,觸診肝臟、脾臟大小和質地,檢查腹部有無壓痛、包塊等。
血液檢查:這是診斷黃疸最重要的檢查。主要包括:
肝功能檢查:包括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間接膽紅素(IBil)的水平。通過這些指標,醫生可以初步判斷黃疸的類型。例如,如果直接膽紅素明顯升高,提示可能是肝細胞性或梗阻性黃疸;如果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則提示可能是溶血性黃疸。此外,還會檢查谷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鹼性磷酸酶(ALP)、γ-谷氨醯轉肽酶(GGT)等,這些指標有助於評估肝細胞損傷和膽汁淤積的程度。
血常規:檢查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等,有助於判斷是否存在貧血、感染或溶血。
病毒標志物:如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型)標志物,以排除病毒性肝炎。
自身抗體:如果懷疑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會檢查相關自身抗體。
腫瘤標志物:如甲胎蛋白(AFP)、CA19-9等,有助於篩查肝癌、胰腺癌等腫瘤。
影像學檢查:
腹部超聲:這是最常用、最便捷的檢查,可以評估肝臟大小、形態、有無佔位性病變,膽囊、膽管有無結石、擴張、腫瘤等。例如,超聲可以清晰顯示膽總管內是否有結石或腫瘤導致膽管擴張。
CT(計算機斷層掃描)或MRI(磁共振成像):當超聲檢查結果不明確或需要更精確地評估肝膽胰病變時,醫生會建議進行CT或MRI檢查,尤其是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對膽道系統病變的診斷有很高價值。
ERCP(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或PTC(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這些是有創檢查,通常在診斷明確或需要進行治療性操作(如取石、支架置入)時進行。
肝臟活檢: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診斷不明的肝病,可能需要進行肝臟活檢,取一小塊肝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以明確診斷。
強調「眼睛是健康的窗口」,引導讀者重視這一身體信號。眼球黃染絕不是小事,它就像身體發出的一個緊急警報,提示我們體內可能存在需要立即關注和處理的健康問題。及時就醫,配合醫生進行全面檢查,才能明確病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避免更嚴重的後果。
眼白變黃就是黃疸嗎?一文讀懂黃疸的自查與居家護理
當眼白泛黃,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黃疸。但真的是所有眼白變黃都意味著黃疸嗎?或者說,除了眼球黃染,黃疸還有哪些「蛛絲馬跡」?了解這些,有助於我們進行初步的自我判斷,並在就醫後更好地配合治療。
觀察眼球黃染並非簡單地看一眼。正確的觀察方法能幫助我們更准確地判斷黃染的程度:
光線充足:在自然光線(如窗邊)下觀察效果最佳,避免在昏暗或帶有黃色調的燈光下觀察,以免造成誤判。
翻開眼瞼:輕輕向下翻開下眼瞼,觀察下方的鞏膜,或者向上翻開上眼瞼,觀察上方的鞏膜。這是因為鞏膜的血管豐富,膽紅素沉積更為明顯。
對比:如果自我觀察難以判斷,可以請家人或朋友幫忙觀察,或者與健康人的眼白進行對比。正常的眼白應該是潔白無瑕的。
區分輕微黃染與嚴重黃染:
輕微黃染:鞏膜呈現淡淡的檸檬黃色,有時不仔細觀察難以察覺。可能僅在鞏膜的邊緣或靠近虹膜的部分出現。這種輕度黃染可能提示膽紅素輕度升高,或某些非病理性的原因,如長期服用某些葯物(如胡蘿卜素攝入過多,但這種情況通常皮膚也會變黃,且鞏膜通常不會變黃)。然而,即使是輕微黃染,也應引起警惕。
嚴重黃染:鞏膜呈現明顯的橘黃色、金黃色甚至黃綠色,如同濃茶或醬油的顏色,整個眼白都被染黃。這種程度的黃染通常提示膽紅素顯著升高,往往預示著較嚴重的肝膽疾病或溶血性疾病,需要緊急就醫。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情況可能導致眼白看起來發黃,但並非黃疸。例如,老年人鞏膜可能因脂肪沉積而出現輕微黃染,或者某些眼部炎症也可能導致眼白發紅或發黃。但這些情況通常不伴隨皮膚黃染、尿色加深等其他黃疸症狀。因此,綜合判斷非常重要。
黃疸作為一種綜合征,除了眼球黃染,往往還伴隨著一系列其他症狀,這些症狀的組合有助於醫生判斷黃疸的類型和病因:
皮膚瘙癢:這是梗阻性黃疸的典型症狀之一。當膽汁淤積時,膽汁酸鹽在皮膚內沉積,刺激神經末梢,引起劇烈瘙癢,尤其在夜間或熱水澡後更為明顯。患者可能因為反復抓撓而導致皮膚出現抓痕、結痂甚至感染。例如,膽總管結石患者在出現黃疸的同時,常常會抱怨全身皮膚奇癢難忍,有時甚至影響睡眠。
尿色加深:尿液顏色呈深黃色、濃茶色甚至醬油色。這是因為血液中結合膽紅素升高,通過腎臟排出體外。結合膽紅素是水溶性的,可以通過尿液排出,而未結合膽紅素不溶於水,不能通過尿液排出。因此,尿色加深通常提示肝細胞性或梗阻性黃疸。
大便顏色變淺:大便呈灰白色、陶土色。這是梗阻性黃疸的典型表現。正常大便的黃色是由於膽紅素在腸道內被細菌分解形成的糞膽素所致。當膽道阻塞時,膽汁無法進入腸道,糞膽素無法形成,導致大便顏色變淺。例如,胰頭癌患者除了黃疸,往往也會出現大便顏色像「白泥巴」一樣的情況。
乏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這些是非特異性症狀,但常出現在肝細胞損傷引起的黃疸中,如急性肝炎。患者可能感到全身疲憊無力,對食物失去興趣,甚至出現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腹痛:如果黃疸由膽結石、膽管炎等引起,可能會伴有右上腹或上腹部絞痛,甚至放射至右肩背部。疼痛的性質和程度有助於醫生判斷病因。例如,膽絞痛常常在飽餐油膩食物後發作。
發熱、寒戰:如果黃疸伴有感染,如急性膽管炎,患者可能會出現高熱、寒戰、腹痛等症狀,這被稱為Charcot三聯征,提示病情危重。
體重減輕:長期黃疸,尤其是由惡性腫瘤(如胰腺癌、膽管癌)引起的,患者往往伴有明顯的體重減輕。
出血傾向:長期膽汁淤積導致維生素K吸收障礙,影響凝血因子合成,可能出現牙齦出血、鼻出血、皮膚瘀斑等。
在新生兒時期,黃疸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了解它們的區別對於新生兒的護理至關重要。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原因:新生兒肝臟發育不成熟,酶系統活性不足,無法及時處理和排泄膽紅素;同時,新生兒紅細胞壽命較短,分解較快,膽紅素生成較多。此外,胎兒血紅蛋白向成人血紅蛋白轉換也產生大量膽紅素。
特點:通常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內消退。足月兒一般不超過2周,早產兒可延長至3-4周。黃染程度較輕,精神狀態好,吃奶正常,大便顏色正常。不需要特殊治療,多曬太陽(避開直射強光)和多喂養有助於膽紅素排出。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原因:由疾病引起的黃疸,如新生兒溶血病(ABO溶血、Rh溶血)、感染(敗血症、宮內感染)、膽道閉鎖、遺傳代謝性疾病等。例如,如果母親是O型血,嬰兒是A型或B型血,可能發生ABO溶血,導致黃疸。
特點:出現時間早(出生後24小時內),或消退延遲(足月兒超過2周,早產兒超過4周),或黃疸程度重,或退而復現。可能伴有精神萎靡、吃奶差、嗜睡、哭聲弱、肌張力異常等症狀。病理性黃疸需要及時就醫,可能需要藍光治療甚至換血治療,以防止膽紅素腦病。
成人黃疸:成人出現黃疸,絕大多數都屬於病理性黃疸,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黃疸的居家護理並非替代治療,而是在醫生指導下,作為輔助手段,幫助患者恢復和減輕不適。具體建議應根據黃疸的病因和嚴重程度進行個性化調整。
飲食建議:
清淡易消化:避免油炸、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選擇蒸、煮、燉等烹飪方式。脂肪攝入過多會增加肝臟負擔,尤其對於膽汁淤積性黃疸,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會加重不適。
高蛋白適量:肝細胞修復需要蛋白質,但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增加肝臟負擔,甚至誘發肝性腦病(在肝功能嚴重受損時)。應選擇優質蛋白,如瘦肉、魚、雞蛋、豆製品、牛奶等,適量攝入。例如,可以多吃一些清蒸魚、豆腐、雞胸肉等。
富含維生素: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有助於肝臟解毒和修復。對於梗阻性黃疸患者,由於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障礙,可能需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A、D、E、K。
充足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保護肝臟,如米飯、面條、饅頭等主食。但應避免過多糖分攝入。
禁酒:酒精是肝臟的「毒葯」,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黃疸,都必須絕對禁酒,包括含有酒精的飲料和食物。例如,即使是少量白酒、啤酒或葡萄酒,也可能對受損的肝臟造成進一步打擊。
少量多餐:減輕消化系統負擔,有助於營養吸收。
補充水分:多飲水有助於膽紅素排出,但如果合並有腹水或水腫,應限制飲水量。
生活習慣建議:
充分休息:卧床休息有助於減輕肝臟負擔,促進肝細胞修復。避免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例如,對於急性肝炎引起的黃疸,卧床休息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持心情愉悅: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會影響肝臟功能,不利於康復。可以通過聽音樂、閱讀、與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放鬆心情。
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皮膚瘙癢的患者,應勤洗澡(水溫不宜過高),保持皮膚清潔,穿寬松棉質衣物,避免抓撓,防止皮膚感染。指甲要剪短,以免抓傷皮膚。
避免接觸有害物質:避免接觸可能對肝臟有毒的化學物質,如農葯、油漆等。
葯物使用建議:
嚴格遵醫囑:所有葯物,包括中葯和保健品,都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購買和服用,以免加重肝臟損傷。例如,有些中草葯雖然聲稱「保肝」,但如果成分不明或使用不當,反而可能引起葯物性肝損傷。
慎用肝毒性葯物:在治療其他疾病時,告知醫生您有黃疸,醫生會選擇對肝臟影響較小的葯物。例如,一些常用的退燒葯、抗生素等都可能對肝臟有一定影響。
對症治療:醫生可能會開具一些葯物來緩解黃疸引起的伴隨症狀,如止癢葯、利膽葯等,但這些葯物並不能治療原發病,只是緩解症狀。
定期復查:即使症狀緩解,也要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復查肝功能、膽紅素水平和相關影像學檢查,確保病情穩定,及時發現並處理潛在問題。
從「眼黃」到「病因」:深度解析黃疸與肝膽健康的奧秘
黃疸的出現,是膽紅素代謝通路中某個環節出現問題的直觀表現。要理解黃疸的深層原因,我們需要先了解膽紅素是如何在人體內生成、轉運、處理和排泄的。這個過程如同一個精密的工廠流水線,任何一個環節的故障都可能導致「產品」(膽紅素)的堆積。
膽紅素的代謝是一個復雜而精密的生理過程,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步驟:
生成:人體內的紅細胞平均壽命約為120天。衰老的紅細胞在脾臟、肝臟和骨髓的網狀內皮系統中被破壞。血紅蛋白被分解,其中的血紅素在血紅素加氧酶的作用下,轉化為膽綠素,再經膽綠素還原酶的作用,還原為未結合膽紅素(也稱為間接膽紅素)。這種未結合膽紅素不溶於水,具有一定的神經毒性。
轉運:未結合膽紅素生成後,立即與血漿中的白蛋白結合,形成膽紅素-白蛋白復合物,隨血液循環轉運至肝臟。白蛋白的作用是將其「包裹」起來,使其不溶於水的特性得到克服,避免其對組織(特別是大腦)的毒性作用。
肝臟攝取與結合:當膽紅素-白蛋白復合物到達肝臟時,未結合膽紅素通過肝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被肝細胞攝取。進入肝細胞後,未結合膽紅素在肝細胞內質網中,通過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作用,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形成水溶性的結合膽紅素(也稱為直接膽紅素)。這個過程稱為結合。
排泄:結合膽紅素形成後,通過肝細胞膜上的特異性轉運蛋白,主動分泌到膽小管中,隨膽汁進入膽道系統。膽汁最終通過膽總管排入十二指腸。
腸道處理與排出:進入腸道的結合膽紅素,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被還原為尿膽原和糞膽原。大部分尿膽原和糞膽原隨糞便排出體外,使糞便呈現黃色。少部分尿膽原被腸道重吸收,經門靜脈回到肝臟,再隨膽汁排出;極少量尿膽原進入體循環,經腎臟隨尿液排出,使尿液呈現淡黃色。
為何膽紅素升高會導致眼球黃染:
當上述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導致膽紅素在血液中積累超過正常水平(通常總膽紅素超過34.2 μmol/L,即2 mg/dL時),就會出現黃疸。由於膽紅素是一種黃色色素,它會沉積在皮膚、黏膜和鞏膜中,使這些組織呈現黃色。鞏膜之所以最先和最明顯地出現黃染,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富含彈性蛋白:鞏膜組織中富含彈性蛋白,而膽紅素對彈性蛋白有較強的親和力,容易與彈性蛋白結合並沉積。
血管豐富:鞏膜表面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血液中的膽紅素能夠更容易地滲透出來並沉積在周圍組織中。
白色背景:鞏膜本身是白色的,膽紅素的黃色沉積在白色背景上會顯得格外醒目,更容易被肉眼識別。
因此,黃疸 眼球的黃染,是膽紅素代謝異常的最直觀信號。
不同類型的黃疸,其病理機制、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都有所不同,這有助於醫生進行鑒別診斷。
1. 溶血性黃疸(肝前性黃疸):
病理機制: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導致體內生成過多的未結合膽紅素,超出了肝臟的結合能力。肝臟本身功能正常,但「加工廠」的原材料供應量過大,導致未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堆積。
眼球黃染程度:通常呈淺黃色,檸檬黃色,很少出現深黃或橘黃色。因為主要是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它與白蛋白結合,對組織的親和力相對較弱。
伴隨症狀:
貧血:由於紅細胞大量破壞,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症狀,如面色蒼白、乏力、頭暈、心悸等。
脾大:脾臟是紅細胞破壞的重要場所,溶血時脾臟可能腫大。
尿液顏色:尿色不加深。因為未結合膽紅素不溶於水,不能通過腎臟排出,所以尿液顏色正常。
大便顏色:大便顏色可能加深。因為大量未結合膽紅素進入肝臟並被結合後,有更多的結合膽紅素隨膽汁進入腸道,形成更多的糞膽原,使大便顏色加深。
無皮膚瘙癢:不伴有膽汁酸鹽的沉積,因此通常沒有皮膚瘙癢。
實驗室檢查特點:總膽紅素升高,主要以未結合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血常規提示貧血,網織紅細胞增多;肝功能指標(ALT、AST、ALP、GGT)通常正常。
2. 肝細胞性黃疸(肝性黃疸):
病理機制:肝細胞受損,導致肝臟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泄功能障礙。既有未結合膽紅素不能被正常攝取和結合的問題,也有結合膽紅素不能正常排泄到膽小管的問題。因此,血液中未結合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都升高,但通常以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
眼球黃染程度:黃染程度中等至重度,呈橘黃色或金黃色。因為結合膽紅素和未結合膽紅素都升高,且結合膽紅素更易沉積。
伴隨症狀:
消化道症狀: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脹、乏力等。
尿色加深:尿液呈濃茶色或醬油色,因為結合膽紅素升高,可經腎臟排出。
大便顏色:大便顏色正常或稍淺。肝細胞損傷導致膽汁分泌減少,但膽道通常是通暢的。
皮膚瘙癢: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皮膚瘙癢,尤其是當肝細胞損傷導致肝內膽汁淤積時。
肝區疼痛:肝炎患者可能出現右上腹脹痛或不適。
肝掌、蜘蛛痣:慢性肝病或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現這些肝功能不全的體征。
實驗室檢查特點:總膽紅素升高,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均升高,但直接膽紅素升高更明顯;轉氨酶(ALT、AST)顯著升高,通常是ALP、GGT升高的數倍;白蛋白可能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可能延長。
3. 梗阻性黃疸(肝後性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
病理機制:膽道系統(肝內或肝外)阻塞,導致膽汁無法正常排出,結合膽紅素逆流進入血液。由於肝臟對膽紅素的攝取和結合功能正常,只是排泄受阻,因此血液中主要是結合膽紅素顯著升高。
眼球黃染程度:黃染程度最深,呈深黃色、橘黃色、金黃色甚至黃綠色。這是因為大量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蓄積,並且長時間淤積可能導致肝細胞損傷,加重黃疸。
伴隨症狀:
皮膚瘙癢:最典型和最嚴重的症狀之一,由於膽汁酸鹽在皮膚沉積,引起劇烈瘙癢。
尿色加深:尿液呈濃茶色或醬油色,甚至更深,因為結合膽紅素大量從尿液排出。
大便顏色變淺:大便呈灰白色、陶土色,甚至完全是白色,因為膽汁無法進入腸道。
右上腹絞痛:如果由膽結石引起,常伴有典型的膽絞痛,呈陣發性。
發熱、寒戰:如果合並膽管炎,可能出現高熱、寒戰。
脂肪瀉:長期膽汁淤積導致脂肪消化吸收障礙,可能出現脂肪瀉。
體重減輕:如果由惡性腫瘤引起,可能伴有進行性體重減輕。
實驗室檢查特點:總膽紅素顯著升高,主要以結合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鹼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醯轉肽酶(GGT)顯著升高,通常是轉氨酶(ALT、AST)升高的數倍;谷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可能輕度或中度升高。
理解了不同類型黃疸的機制後,我們再來具體看看那些最常導致黃疸 眼球黃染的疾病,並再次強調早期發現和診斷的重要性。
1. 病毒性肝炎:
病因: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中國,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導致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急性肝炎發作時,肝細胞大量炎症壞死,導致肝細胞性黃疸。
特點:常伴有乏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肝區不適等,尿色加深,部分患者有皮膚瘙癢。轉氨酶顯著升高,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
早期診斷重要性:急性肝炎若能及時診斷和規范治療,大多數可以痊癒。慢性肝炎則需要長期管理,防止進展為肝硬化和肝癌。特別是乙肝和丙肝,早期抗病毒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進展,顯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
2. 肝硬化:
病因:各種慢性肝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進展到終末期,肝臟結構發生不可逆的纖維化和結節形成。肝功能失代償時,常出現黃疸。
特點:黃疸程度波動,常伴有腹水、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等並發症。黃疸是肝功能失代償的重要標志。
早期診斷重要性:肝硬化是不可逆的,但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原發病及並發症,可以延緩疾病進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定期篩查肝癌(如甲胎蛋白和肝臟超聲)對肝硬化患者尤為重要。
3. 膽結石:
病因:膽囊結石或膽總管結石。當結石從膽囊掉入膽總管並堵塞時,或原發於膽總管的結石引起梗阻,導致膽汁排出受阻,引起梗阻性黃疸。
特點:常伴有典型的右上腹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黃疸出現迅速,程度較深,伴有劇烈皮膚瘙癢,尿色深,大便呈陶土色。可能伴有發熱、寒戰(提示膽管炎)。
早期診斷重要性:膽結石引起的黃疸往往是急性的,如果不及時解除梗阻,可能導致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肝膿腫甚至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早期手術取石或內鏡下取石、支架引流,可以迅速緩解黃疸,挽救生命。
4. 胰腺癌:
病因:胰頭癌是導致梗阻性黃疸的常見惡性腫瘤。胰頭位於膽總管末端附近,腫瘤生長會直接壓迫或侵犯膽總管,導致膽汁排出受阻。
特點:黃疸常呈進行性加重,無痛性黃疸是其典型特徵(但在後期或合並膽管炎時也可能出現疼痛)。伴有進行性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可能不明顯或呈鈍痛)、消化不良等。皮膚瘙癢明顯。
早期診斷重要性:胰腺癌素有「癌中之王」的稱號,惡性程度高,預後差。但如果能在早期發現,進行手術切除,仍有機會提高生存率。無痛性進行性黃疸是胰腺癌的重要警示信號,一旦出現,務必立即就醫進行全面檢查。
5. 葯物性肝損傷:
病因:服用某些葯物(如抗生素、解熱鎮痛葯、抗結核葯、抗腫瘤葯、某些中草葯和保健品)後,對肝臟產生毒性反應,導致肝細胞損傷或膽汁淤積。
特點:黃疸出現與用葯史密切相關,停葯後黃疸可能逐漸消退。臨床表現多樣,可類似急性肝炎或膽汁淤積。
早期診斷重要性:及時識別並停用致病葯物是治療的關鍵。如果未能及時處理,可能導致嚴重的肝損傷甚至肝衰竭。因此,在就醫時詳細告知醫生用葯史至關重要。
6. 自身免疫性肝病與膽管病:
病因: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等,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肝細胞或膽管細胞導致炎症和損傷。
特點:黃疸可伴有皮膚瘙癢、乏力等。PBC主要表現為膽汁淤積性黃疸,而自身免疫性肝炎則以肝細胞性黃疸為主。
早期診斷重要性:這些疾病需要長期免疫抑制治療。早期診斷和規范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疾病進展,延緩肝硬化和肝衰竭的發生。
黃疸 眼球黃染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緊急信號,提醒我們可能存在嚴重的健康問題。從最常見的病毒性肝炎、膽結石,到更隱匿的胰腺癌,每一種疾病都可能以黃疸為首發症狀。因此,當我們發現眼白變黃時,不應抱有僥幸心理,更不應拖延。及時就醫,進行全面的檢查,明確病因,並接受規范的治療,是保護我們肝膽健康,乃至全身健康的關鍵。記住,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永遠是應對疾病的最佳策略。
健康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而身體發出的每一個信號都值得我們認真傾聽和解讀。希望通過本文的詳細介紹,能夠幫助您對黃疸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在面對黃疸 眼球黃染這一信號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的行動,為自己的健康保駕護航。